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好书推荐 >

运筹帷幄安国兴邦——《建国方略》(2)

时间:2010-10-20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孙文学说》与心理建设《孙文学说》这本书,集中反映了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在这部书中,孙中山热情地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并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依据,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他的知行统一的理论。

  孙中山认为:要想中国进步,不但对于政治主张革命,就是对于学问也主张革命,要把全国人民几千年走错了的路都来改正,所以主张学问和思想都要经过一番革命。孙中山之所以这样认为,是由于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必须从事革命理论的建设,改变革命队伍中缺乏革命理想以及“知识太低”的状况。

  孙中山把这些状况归之为受传统的“知易行难”的思想影响。所以他提出必须在承认“行”的前提下重视革命理论的能动作用,即“知难行易”。

  孙中山所说的“知难”中的“知”,是指“真知”。“真知”是来自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和政治经验的认识。而他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建设规划,正是他几十年革命经验的总结。可是一些革命党人,却把他的主张视为“理想太高”,甚至攻击之为空言而见拒。所以他要立论破除人们的“心理大敌”。

  如果人们能够提高理性主义,树立“真知”,则从事革命建设,将“如反掌折枝”。从而也使人们不再认为他的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宏伟计划是“理想空谈”,就有可能加速“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他强调只有掌握革命理论,实行起来才比较容易,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孙中山批判了古代传统的“知之非艰,行之维艰”的观点,又批判了“离行而谈知”的“良知”学说,以十事为例,论证了知难行易的道理:行在先而知在后,知是从行中得来的,所以行易知难。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却割裂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最终难免过分强调“心之为用”。不过在当时革命屡遭挫折、处于低潮之时,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

  《实业计划》与物质建设《实业计划》绘出了中国现代化并将中国改变成工业化社会的宏伟蓝图,详细地阐述了开发中国实业的途径、原则和计划。孙中山深感中国要富强起来,必须改变当时落后的经济状况,因此就要花很大的力气开发中国的富源,发展中国的实业。他把这个问题视为“中国存亡之关键”。在他的这个周详而庞大的计划中,以经济地理学原理列举了四大原则、六大计划和十大目标。简列如下:(一)四大原则1.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资。

  2.必应国民之所最需要。

  3.必期抵抗之至少。

  4.必择地位之适宜。

  (二)六大计划1.筑北方大港,建铁路起于此而迄中国之西北极端,向蒙古、新疆殖民,开浚运河以联络中国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开发山西煤铁矿源,兴建钢铁厂。

  2.筑东方大港,整治扬子江水系,改良扬子江水路及运河,建设内河商埠,创大士敏土厂。

  3.改良广州为南方大港,改良珠江水系,建设西南铁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创立造船厂。

  4.扩建全国铁路系统,包括中央地区、东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高原地区,并创立机关车、客货车制造厂。

  5.发展各种轻工业,包括粮食、衣服、居室、行动、印刷等部门的工业。

  6.发展各种重工业,包括铁矿、煤矿、油矿、铜矿及特种矿之开采,设立冶矿机厂。

  (三)十大目标1.发展交通。2.开发矿业。

  3.移民实边。4.振兴工业。

  5.增进农业。6.扩展灌溉。

  7.推广林业。8.开发水力。

  9.开辟商港。10. 兴建都市。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相当宏大。如何实现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呢?孙中山认为中国必须依靠外国资本和设备,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人才。他说:国家经营的建设事业,“应由……专门练达之外人任经营监督之责。”但是中国和外国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双方互利的基础之上,外国资本流入中国,要受到中国政府的控制。

相关文章推荐:
  • 多难兴邦
  • 多难兴邦的典故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