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故事 > 文化常识 >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简介

时间:2016-05-05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张仲景,名机,南阳(相当现在河南省西南部一带)人,东汉灵帝时(公元168~189年),考中了举人,做过长沙太守。
  
  东汉末年天下乱离、兵戈扰攘,张仲景看到腐朽的政治局面,加上疫病流行,自己宗族中的人多死亡于疫病,因此他抛弃仕途,开始发愤钻研医学,拜同乡张伯祖为师,后来写成《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的着作,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部书,还有《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可惜只有《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大部分。由于当时局势混乱,《伤寒杂病论》亦有散失,到了公元3世纪时,经过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的整理,把伤寒和杂病划分开来加以编排。到了北宋时代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匿要略》两部书。
  
  张仲景着作的精神和他所掌握的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
  
  八纲辨证是书中贯彻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指的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通过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来分析和检查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而归纳出来的。在辨证时还联系病人体质以及致病因素的强弱。
  
  六经论治是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六经理论引出,而通过张仲景的运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所谓六经,就是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和三阴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张仲景把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引起病理生理的变化现象,以及病势进退缓急等变化,加以综合、分析,用三阳经、三阴经的名词,归纳成为六个证候类型。
  
  在这部着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着作。书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着、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在日本一些着名的中药制药工厂中,伤寒方一般占到60%以上。日本一些着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着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去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西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着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象,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着作让人认识了张仲景,并直接把他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相关文章推荐:
  •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简介,张仲景的著作
  •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
  • 史上名医张仲景首创“饺子”
  • 张仲景当过长沙太守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