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华历史故事网www.lishi54.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从小勤奋学习的故事

时间:2016-07-24 责任编辑:中华历史故事网 点击: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代着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深入民间,多次向农民、渔民、樵民、药农请教并躬身实践,上山采药,他深入实地作种种必要的考察,倾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历经将近30载,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对明代以前的药物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本草纲目》书中对药物进行了分类,首先为纲,次之为目,再次是药名、产地、形色、气味、性能等,全书共16部,52卷。《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不仅表现在医药学方面,而且还旁及天文、地理、化学、植物学等方面,堪称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从小勤奋学习的故事
  奇花异草带来的乐趣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里。李时珍的祖父是一位背着药箱、摇着串铃,终年奔波于城乡的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继承父业,勤奋好学、努力钻研,是蕲州一带很有名气的医生。父亲李言闻不仅饱读经书、医术高明,而且十分注重实践,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李家在蕲州地区深受当地人们的敬重。
  
  李时珍从小便喜爱花草。李家后园里种满了父亲李言闻从各地收集来的药草,像牡丹、芍药、水仙、贝母、山茱萸、款冬、剪春罗等等,小小的后院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开满了花。
  
  6岁的李时珍那时候经常跟在爸爸身边,兴致勃勃地为药草浇水、培土。很快他就认识了许多草药:开黄花的是蒲公英、开白花的是土茯苓、开喇叭形紫花的便是牵牛花。李言闻看到儿子出奇地喜爱花草,就十分耐心地回答儿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父亲也给他讲了许多关于花草治病的功用。父亲的启蒙教育在李时珍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艳美丽的花草不仅好看,而且能够治病。于是,李时珍对花草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李时珍渐渐长大了,便跟哥哥果珍和其他小朋友走出家门,到更广阔的大自然里去。李家门前的雨湖,附近的凤凰山都是他们经常去玩耍的地方。山上繁多的花草树木,湖滨各种花鸟鱼虫,都是那时李时珍认识自然的好场所。渔民、樵夫、农民都成了他的老师,李时珍从他们那里不仅得到许多丰富的知识,而且养成了虚心学习、追求真知的好习惯。这对他以后立志学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医学书籍的怀疑
  
  李时珍从小勤奋好学,受到全家人的宠爱。父亲李言闻对他的教育也十分重视,他采用种种办法培养儿子追求知识的兴趣。他不仅教给李时珍一般应考的必读书,还教给他一些医药知识。上山采药时,也时常把李时珍带在身边,让儿子亲眼看看药草的生长状态,增长实际知识。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和家庭的教育,李时珍的药物学知识增长得很快,他的求知欲越来越强。当他流畅而准确地背诵《尔雅》书中的《释鸟》、《释兽》章的全文时,父亲李言闻感到十分惊奇,他不能不承认,小小的李时珍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李时珍家里有丰富的医学藏书,他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发现许多讲药物的书并不完全可靠,他决心把药书中的错误纠正过来,把新的经验和知识补充进去。因此,李时珍非常喜欢通过亲身实践去弄明白医书上的一些疑问。www.lishi54.com
  
  有一次,他问父亲:“医书上画的24块斜方块的花纹,是什么意思?”父亲说:“我们这地方就出白花蛇,你到山上捉一条看看,不就知道了吗?”于是,李时珍独自登上凤凰山,在山洞附近捉到了一条白花蛇。他仔细一看,白花蛇确实有24块斜方块形的花纹。这才算真正相信了医书上的说法。
  
  还有一次,李时珍听说均州(今湖北均县)的太和山上有一种很希罕的果子叫榔梅,人吃了可以长寿,他决定亲自去山上看看。当李时珍在半山腰的一座庙里休息时,看庙的老人听说他要上山采榔梅,担心地对他说:“可不能去呀,皇上有令,榔梅只能由皇家来采。百姓要是采了,就要问罪。”李时珍心想:“榔梅是天生的果树,又不是皇上自己种的,为什么不能碰?我一定要弄几个回去,看看它到底有什么功效。”这天夜里,李时珍趁着月色从小路上了山,采到了几颗榔梅,还连枝带叶折了几枝。回家后仔细一研究,发现榔梅原来是一种榆树类的果实,吃了它根本不可能长生。李时珍不禁笑起来,从此他更加坚信了只有亲自实践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救死扶伤的决心
  
  在几次亲自上山实践寻找正确的医学理论后,李时珍更是悄悄地立下志愿要做一名艺术高超、妙手回春的好医生。
  
  可是,李时珍追求知识,立志行医的兴趣和理想,却给父亲李言闻带来了忧虑。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在剥削阶级看来,医生是和算命、卖卦、看风水的人一样,是从事“小道”、“贱业”的人,受到轻视。他们恣意呼唤医生,侍候自己,因此,当时社会里,不仅有钱有势的子弟,就连一般的读书人也都不肯轻易去做医生。李言闻父子两代为医,饱受了达官贵人的轻视和欺辱,这种痛苦经历,使李言闻决心要改变李家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在李言闻多次科举考试失败后,他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聪明好学的李时珍身上,他固执地为李时珍选择了一条通过科举做官的道路。
  
  从此以后,父亲李言闻一次一次地拒绝李时珍请教他医学方面的问题,因为,他决不肯轻易让李时珍和自己一样做一名医生。
  
  于是,李时珍从12岁起,便在父亲严格的监督下,离开了自己喜爱的山林湖滨,关在家中读经书,作八股文,准备参加乡试。
  
  当时,这种参加科举考试,得中功名之后为官的人生理想,是几乎每一个读书人的最终目标,也是光宗耀祖,彰显门庭的唯一途径。但是,李时珍并不快乐,在科举考试的限制下,读书成了繁文缛节,束缚心智的代名词。
  
  14岁那年,聪慧过人的李时珍便中了秀才。李时珍在科举道路上的小小成就,给了父亲李言闻以巨大的希望,他越发感到自己为儿子选择的科举道路是正确的。
  
  但是最后,李时珍没能像父亲一心向往的那样,在仕途上一路顺畅地走下去。经过科考的几番失败之后,李时珍也渐渐长大,他决心彻底放弃科举这条道路,而是重新拾起儿时的梦想,做一名悬壶济世的行医之人。
  
  李时珍选择了一条在当时根本不为人所称道的道路,背离了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所谓“坦途”,却怀着一份救死扶伤的梦想和执着,成为把中华医药学传承下来的一代宗师。
相关文章推荐:
  • 李时珍的传说故事
  • 李时珍简介,李时珍的故事
  •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 李时珍上山采药
  • 医学实践者:李时珍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顶一下
    (3)
    75%
    踩一下
    (1)
    25%
    推荐